【知行读书沙龙】《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编者按:这篇读书笔记是作者大二寒假时写的,美国与中国这本书编者也读过,很适合没有基础的学生阅读,书虽然是个美国人写给美国人民看的,但是对于普通中国人也很值得看,也许我们自以为看历史很多,但是其实很多历史都是空白。

左超

重读了一下费正清先生的,感觉很是深刻和不同,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作者的写法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很强的客观冲击和视野感受。

先说说本书的总体感受。作者虽以美国与中国为书名,而书中八成以上是讲中国的,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向美国人介绍中国古往今来的著作。【知行读书沙龙】《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通读全书,给人一种无比高大宏观之感,作者以极其高远的视野和准确的语言将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等诸多内容展现出来,开阔人的胸怀,给人以太空外看中国的感觉。作者以历史发展阶段为本书的大体的[暗线",从中国的旧历史一直写到新中国。其中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作者以模块式的讲述来进行,而在模块下往往还有一些不同的方面。如此以模块层次化的解析,有给读者集中思考和方便获取信息的功用,当然也有其不足之处,稍后说明。

本书的内容涵盖极其的丰富,很难从某一个或是几方面去概括作者的中心,它就像一本中国的历史概论,也像一本历史百科全书。而我个人的感受,则大体将作者所论述的内容分为传统社会和近现代社会,这其中的分界点,则是以清朝灭亡为基本的界限,如果非得说个时间,那就是1912年清帝退位。

书中作者的一大亮点,就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分析相当的精到和具有说服力。【知行读书沙龙】《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作者的核心论点即是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作者的逻辑大体可以这样来表达:中国南北的地理因素,决定南北人民的生活的不同。南方多雨而地少,形成了少量土地而不得不养活巨大人口的历史局面。作者通过地缘条件的分析,最后得出的大体结论便是:中国传统农民注定在如此的地缘条件下只能固定在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如此则形成了以土地和农民固定模式下的中国古代农村存在生态。农民之上有士绅阶层,士绅是土地和金钱的代表,多为地主和文士,他们是管理地方的实际力量。士绅之上便是官僚,而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的文士阶层即是士大夫阶层则又是另一个存在现象。士绅是官僚的圃园,一般的读书人大多只有地主富足之家才可以负担的起。而文士长在士绅家庭,一旦通过考试取得官阶,反过来又有利于家族,如此则形成了旧时的官僚形态,即一个人坐上了官位,往往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族利益的代表。如此形成了一个士绅,文人和官僚的利益存在结构。

作者则从多方说明和论证各个社会存在状态的原因。例如文士阶层的形成,作者从乡绅的背景,中国的文字的难于掌握,以及政治的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论述。在此对这些细节就不做太多的讲记,还是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去试着理解作者的逻辑。

在以固定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上,存在的政治体系则是皇权加上封建的官僚体制。皇权的任务,则是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本质上说,即是维护以小农经济为根基的社会利益结构。如此则形成了皇权与小农经济的二元稳定存在关系。那么皇帝作为皇权的代表,则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为了维护国家统治的政治体制。皇帝的任务则就是选任官员和监督官员,对应于此就有了国家的选官制度即是科举制度(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姑且以科举制度代表)。任官的制度则是多样的,不同的王朝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出古人的精明和智慧。而中央的权力核心则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一个类似于内阁的组织,通过网状的全国性的联络驿站,地方将各种政务情况报给中央,由中央各部门处理后交给皇帝定夺。这就是帝国的统治运作形态。

书中作者还重点说明了儒家对社会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儒家对于中国的统治,从农村到中央的各方面中,无处不在。儒家的价值和主张,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以自然为背景的结果,儒家的思想推动和形成了符合于稳定的小农经济的社会组织体系,即是前文说到的家族士绅官僚体系。整个社会以儒教的价值在运行着,也即是说,如果换了一个王朝,而只要还是儒教,则社会还是一样的正常运行,反之则将会崩溃。如此的对比,作者以蒙古族和大清为例,说明儒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而我认为作者的不足之处正在于作者在论述儒家对于中国社会的实际控制中,有意无意的忽略或是淡化了整个社会的小农经济基础。儒家的价值体系,是自然背景下的小农经济的产物,在这一点的论述上,作者似乎有点淡化,这或许是作者的论述思路过于宏大的原因吧。

到此为止,总结一下,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作者的认识就是,自然地缘条件决定小农经济的存在和运作形式,小农经济上以帝制官僚为政治统治,如此形成农民,乡绅,文士,官僚的社会组织架构,而这一套的组织架构则由儒教价值来运行和维系。儒教是灵魂,而帝制是骨架,小农经济则是血液。作者以宏大的视野和笔法将中国的古代社会存在描绘出来,大体如此。其中作者还提到了外族入侵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这里就不做太多的讨论了。

到清末为止,旧社会的存在在西方的入侵中慢慢的变化,直到解体。而这个过程,到中共建政时都还明显的存在,今天我们也都还在这个历史的浪潮中。如此的思路,作者以大量的篇章说明了清末之后的旧社会解体大潮。

旧社会解体的过程,即中西交锋的过程,而书中也是在这个时候才出现了美国的字眼。从1912年开始,中国先后经历了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时期,再到蒋介石代表的民国时期,之后就是中共。这其中的描述,自然是精彩万分,各家纷呈。而主线却只有一条,那就是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下的帝制在新时期的外来力量的推动下逐渐的解体和重建。这是一个历史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在面对世界一体发展时的痛苦蜕变时期。

书中作者论述极其的广泛,这里不能也没有必要一一的说清,择其一二点进行分析。作者在清亡之后的种种论述中,重点说明的即是儒家价值体系的崩溃,以小农经济与儒教的共生关系,试图说明:旧社会的崩溃与败落的过程,即是儒教衰落解体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发生的即是社会结构的重组和发展,这一点作者则从乡绅氏族的没落到大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层次性的说明。

在分析民国失败的原因时,作者的主要观点即是蒋介石只注重社会上层的力量,而忽视底层的社会力量,而毛则是相反。用中共的说法即是蒋介石是大资本家的代表,而中共是农民工人的代表。而作者在此的分析中,我认为一个不足之处便是如前文提到过的,作者似乎淡化或是忽略这样一个事实,那即是以清为代表的旧社会(姑且用旧社会来代表帝制和小农经济组合下的如此的社会存在)的没亡之后,社会的经济基础结构对于社会结构的影响。作者在对民国的分析中,提到了经济因素,但作者只限于政府财政和经济工业的分析,视野过于局限,而忽略了这一个过程实际上是在小农经济解体而市场经济兴起的一个蜕变时期,是一个混沌的时代。总之,作者在论述民国和中共时,所不足的一点即是淡化或是忽略了经济基础和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而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一直不变的一个思想即是中国社会的[变"。这样的思想在论述中共时尤其的突出和明显。比如在论述50年代后毛的一些列运动式革命中,作者抓住的一点便是这些运动对于社会底层的完全式的颠覆式性的历史事实。这一点是与旧社会的儒教为基础的小农思想相对的,这种[变化"或许说成是重建的过程,在文革中则达到了顶峰。文革中,毛对于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打倒一切是对旧社会儒家传统下的底层生态表面上的彻底毁灭和重建。或许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会更能够理解文革时期那些荒唐而无人性的狂热事件的社会基础和人民基础。

也因于此,我认为作者的一大亮点也是对我历史记忆影响很大的一点即是,作者试图说明的一个事实,那即是直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他的底层根本基础依旧是旧社会留下的遗产,旧社会的灵魂依旧留在底层社会的骨子里。可以看见,1912年到1978年,短短6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社会的主体,底层广阔的农村社会怎么可能有革新性的改变呢?哪怕是从1848年算起,也不过200年左右的时间。在从这个角度看,我突然觉得我们这是一个多么健忘的社会,似乎我们习惯了忘记和总是自足在自己的天堂世界里意淫。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感觉。总结性的来说,本书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作者忽明忽暗的指出了中国历史古今变化中的经济因素。即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古今对比和变化过程。在对旧社会的论述中,这一思路作者表现的相对清晰,而在对近现代社会的论述中,则表现的不是那么的到位,如前文所说。这导致了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有点[前重后轻"的感觉。

再者,我认为本书的成功之处也是伟大之处,在于作者论述的时空和视野上的无比宏大,但是却也因为如此的时空性的线条,导致作者在论述中细节上有点不足,例如在对文革的论述中就显现出一定的肤浅和不够深刻。但我想这不影响本书的伟大的价值,我们可以用瑕不掩瑜来表达这种感觉。书中论及中美关系的不是很多,大多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在此没有太多叙述的必要。

最后想说说的就是由对本书的阅读而引出的对于成长和思考的收获。体会深刻之处,即是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宏观认识。应当养成一种高远的历史社会认识观,以开阔心胸,广阔思维,而不是局限在一时一世。当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高点去认识和理解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如此则会清晰的得多,明白的多。再者,对于一个时代的理解和认识,应当以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待。而这些则是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广读群书,但也要不囿于书本,而是应该以书作为一个索引,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网络架构,如此则是真正的成长了。

左超

2012、12、31

点评:这是认识中国的另一个视角,如果将王亚南先生的看了之后两相对比,对于中国过去的历史认识和理解会更加的全面和深刻。

于中国而言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构成中国专制政治存在的基础,帝制的存在又构成了中国政治运行的特定状态,农业经济与专制帝制结合则形成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这与欧洲的历史完全不同了,也与欧洲社会的进化方式完全不同了。

即如此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现代化历史就不同于欧洲了,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但是最后因为共同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会走向共同。

历史部分,有时间还要看看拉美与非洲史,再看看全球通史就整体的了解了在以此为基础认识政治,经济,法律自是非常清晰了,因为历史是将三者统一的唯一载体。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