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和二月读书笔记

1月:

奥威尔

东野圭吾

之前没有读过正宗的悬疑小说(如果王朔的不算的话),抱着尝尝鲜的心理选了这本书。选择东野圭吾而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仅仅是因为前者的电子书是精校版本,然后根据网友的书评挑了这部东野圭吾获赞最多的作品。出乎意料的是,小说完全没有想象的激烈、跌宕,情节在对话里舒缓的展开,大段大段平实的对话里蕴含机锋,像轻风吹过湖面,平稳中积聚着波澜,最后,作者用一个石破天惊的巨浪揭开了真相,几乎将所有读者的预测都埋在浪底。也许这是最匪夷所思的凶杀案了。1月和二月读书笔记。除此之外,阅读本书也让我对日本国民的敬业和坚贞有所感触。

东野圭吾

这本小说的写作方式很有特点,全文都是事件参与者的笔记、笔录和供词,层层设陷,矛盾指向从写作纠纷到代笔仇杀,到情杀,最后又到校园暴力,谎言套着谎言,恶意裹着恶意,最后真相被细心敏感的刑警层层剥开,回头看,不禁佩服作者精巧的构思。

刘震云

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只有两种关系,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即使亲如父子、兄弟、夫妻,也可能心有隔墙,两心异处;即使天南海北别如云泥,也能够倾诉衷肠,互相慰藉。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为了一个人一句话,不断跋涉寻觅,并在路上保持或蜕变。

书里出现了几百个人几百个姓,大部分人的出场时间不过一页纸,不留名只留姓,来去匆匆,好像他们留给世界的事迹只够几行字。这群五行八作的男人们用模糊的身影化作传统世界的一面孤独的背景墙,所有荒唐的俗套的和不羁的故事,就在这面墙上上演。1月和二月读书笔记。

你的周围站满了人,可是跟你有什么关系,对你来说,他们不过是老张老李老孙老王,不过是杀猪的喊丧的卖药的剃头的而已。和你真正有联系的,只是某人在某时说出的一句直达你心底的话。话过云散,再无痕迹。这就是个现实的、超现实的、魔幻的世界。世界本就如此。

2月:

刘震云

这部中篇是在火车上就着方便面看完的,现在想来一股子红烧牛肉味儿。小说写的是八十年代城市小中产们的苦逼生活。囤白菜抢豆腐、孩子入托、应付老家人、调动工作,跟领导斗、跟保姆斗、跟水表工斗,所有的别扭都是跟生活置气,却只能在纷扰的生活里往前走。走着走着,也就老了。

刘震云

是个短篇,收录在小说集里,看完后震惊了,果断放弃了集子里的其它小说。这样幼稚的作品,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反思成果?描写了一群大龄青年在刚刚恢复高考后复习备考的故事,故事写得--怎么说呢,作者刚出道,太傻太天真。

刘震云

画面感很强,可能本就是为电影而创作的。情节紧凑而黑色,有、的味道。除了个别桥段有点狗血,结尾有点伟光正,通篇几无尿点。能看出来,语言风格已经为做了尝试和准备,让[刘氏叙事"在后者达到了巅峰。

杨绛

高考完的暑假,因为跟老爸闹矛盾,在姥姥家待了大半个月,期间拿着一本读了又读,爱不释手。觉得不过瘾,想钱钟书先生再写本续集该多好。那时在农村,资讯实在不发达,连到底有没有续也搞不清楚。上大学后,忽然在书店翻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之前看的盗版,无出版社可言),翻到最后果然出现了大篇以前未曾读过的文字,模糊也看到了方鸿渐赵辛楣的名字,确定是续集无疑,大喜过望,二话不说买单回校。回去一读,才发觉是杨绛先生写的后记,里面记录了的创作过程和钱钟书先生的许多趣事,写得妙趣横生。最有印象的一个事情是他们生了女儿阿圆后,钱先生很认真地对杨先生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十多年后,我也有了女儿,一次老妈说,等政策放开你们也生个二胎吧,我说我不想,假如再生一个孩子,大家都喜欢那个孩子,那怎么对得起有有呢?气得老妈差点掀桌子。

杨绛先生的散文是一绝,陆续读过一些后,自然要拜读她的小说。篇幅不长,跟相似也是描写知识分子,都是充满智慧的自嘲,不过背景有异,一个是解放前一个是建国后。作者对人们之间微妙关系的观察和体味,体现了女性视角的优势,更细致深入,特别是前半部分,不多的几出故事,就把几个[教授"写活了。也恰恰是作者性别的原因,小说里的女性角色都不讨人喜欢,非但施妮娜和姜敏比起苏文纨和唐晓芙可憎得多,连表面清新可人的姚宓也比孙柔嘉更深沉有心机。

建国伊始,执政党迫切地要改造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一百个不放心。而知识分子自己,面对一个强大有力的国家机器、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现状和一套完备的思想体系,一种卑微、热忱而又无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加上其善于进行自我审视的特点,或多或少地,知识分子自身产生了与过去割裂的自觉。(知识分子阶层面对政治运动的这种纠结心理,读时也能感觉得到。)我想,这也是建国初那场号称[脱裤子、割尾巴"的三反运动在表面上能够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只是,就如小说里所体现的,人不是白纸一张,改造人的思想何其难,真正自觉自愿也有能力超拔自己的只有极少数人,比如现实中的傅雷先生。说到这里,插一句:虽然效果基本是零,统治阶级却对此乐此不疲,历来喜欢改造人,洗澡治病正衣冠,壮士断腕自身硬,说来说去,也不过还是[脱裤子、割尾巴"那一套。

刘慈欣

今年广州的冬天很冷,让我这个北方人也难以忍受。这几年极端天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严寒,酷暑,山洪,地震,飓风,暴雪,雾霾,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死于自然灾害,地球越来越像一个地狱,很多人已经厌倦了这个苦逼的世界。可是在距离地球4光年的半人马座α星,那里的智慧生物三体人正在受三个太阳毫无规律出现的困扰,其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在他们眼里,太阳每天照常升起、[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地球,不异于是个美妙的天堂。于是三体人和地球上一些人(包括因文革而对人类社会失望的人、极端的环保主义者等)勾结起来,准备入侵地球。煌煌巨制,这是第一部的故事,耗时两周才读完。后面两部大概是讲地球人如何抗争,近期暂无精力去啃了。

作者把庞杂而精深的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融会,用大胆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搭起了一个科幻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对地球和人类最深彻的悲悯--地球是上帝最大的恩赐,我们该如何去珍惜?

曹天元

毫无疑问,这是近期读的最爽的一本书,读它的那几天,几乎像着了魔,满脑子的海森堡、徳布罗意、薛定谔,血脉随时偾张,鸡皮疙瘩随时冒出,膀胱随时充盈。只叹与此书相见恨晚,恨不相逢高中时,否则,现在我已在哥本哈根的实验室里筹划着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怎么花的问题了,吹牛逼的说。像这般充满正能量的书,我打算自购几本,分发给亲戚朋友家尚在读中学的孩子们,说不定就激励出俩仨的物理学家,也算功德一件。媒体整天热吹的所谓[正能量",大概就是这种阅读快感带给人的奋进的力量吧。

因为这本书,而立之年又对基础物理产生了兴趣,还翻出重温一遍。上次迸发出对物理的兴趣,是高二,那时不是因为一本书,而是因为一个人--我当时的同桌李伟峰。此君真是一个奇才,数理化文史地无一不通,温庭筠写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人称[温八叉"),李伟峰君思考物理题两手十指也时常交叉辗转。跟他同桌一年后,我的物理成绩突飞猛进,其实我几乎没有向他请教过具体问题,也许恰恰是他解题的神态启迪了我。总之,忽然间一切物理问题在我眼前都[通"了,所有高中物理的问题,似乎都可斩落于三板斧下:力,动量守恒,能量守恒。此君对我的影响还有很多方面,比如红楼啊美女啊等等。

言归正传,此书的性质是史话,严格来讲有[戏说"的成分,涉及到了大量的科学典故。作者用深情到极致甚至是煽情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段物理界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讲述了现代经典物理的大厦如何在新的理论前轰然倒塌,还有那些镶嵌在这段历史中让后人永远沉醉敬仰的灿若星河的牛逼闪闪的物理学伟人们。

也许有人问,一段物理学史话而已,干嘛搞得读它跟嗑春药似的?我想,作者在[序"里的这段话,可以说明原因: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此书都值得一读。

唐德刚

胡适先生的这本自传,应算是其学术思想经历的自我回顾,中间有唐德刚先生的大量批注。读胡传而不读唐注,相当于一碗正宗的兰州拉面只吃了几筷子面,把那[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浓汤白白辜负了。胡适之先生不能算是一个杰出的国学大师,论古文造诣、白话文水平、对佛经的考证、对哲学的见地,都不是最出色的人才,甚至还对杜威的思想盲从盲信;却只有胡适之先生,站立在文学改良的潮头几十年,令旗一挥两千年的文言世界改天换地,以其革命性的的成就最终位列胡文辉正榜头名之首,何也?我想唐注已经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