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读后感】《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

鲁迅先生在写道:富贵人家生了个宝贝儿子,请来了一群客人。这客人当中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大官的,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发大财的,但有一个不识时务的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于是他遭到了主人和宾客的痛打。可是,这句话确是没有一星半点的矫揉造作,死亡是每个生命最终的结局。对于生命的定义,不同背景的人众说纷纭,而我唯独对[生命是一个死亡率百分之百的遗传疾病"情有独钟。【分享·读后感】《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大亨、口若悬河的政要、万众瞩目的巨星,还是疲于奔命的白领、矜矜业业的百姓、碌碌无为的平民,抑或是家徒四壁的穷人、鳏寡孤独的个人,最终都逃离不了死亡的眷顾,终究是要尘归尘土归土,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一个偶然的巧合下,我在浏览电子图书时,被一本名为的书给吸引住了,估摸着书中会介绍一些临终病人在生命燃尽时的感人事迹与医务人员救治的经验,于是就下载着看了。内容是以一个个独立的临终病人小故事组成的,虽然故事中每个人的背景不同、身世不同、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不同、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去了那个从没有人返回的地方。书中文字朴实,字里行间情感动人,望各位有幸拜读一番。

在死亡这一事件中,主要有三类人的参与--医生、病人本身、病人亲属。死亡事件中,有至少四对矛盾--病情的危重与医学发展的矛盾、病人家属与病人本身就疾病告知方面的矛盾、有创抢救与传统伦理之间的矛盾、治疗花费与家庭承受之间的矛盾。事件中三者都有选择救或不救的权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医生选择不救并非不作为,而仅仅是表达在医学上没有过多治疗的必要),根据书中多数的案例结果,我们来窥探一番:①三者都选择救则救;②三者都选择不救则不救;③医生选择救,其余两者选择不救则不救;④病人选择救,其余两者选择不救,则除非病人意识不清或没钱治疗,否则施救;⑤家属选择救,其余两者选择不救则救;⑥医生不救,其余两者救则救;⑦病人不救,其余救则救;⑧家属不救,其余救则不救。【分享·读后感】《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显而易见,家属在三者中最强势;救治病人在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医生的建议往往轻入鸿毛;病人在真正面临死亡的时候,实际上其生命已不属于自己。

综上所述,我们中的任何人,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患者,都需要直面医学的渺小与死神的伟大,所以请放下你的抱怨,唯有相互信任,才能共同面对死神。但医学终究是斗不过死神的,医学只能让你暂时躲过死神的追杀。既然死亡是必然的,那么我们一定要在生命的时光好好度过,了却心中的遗憾;既然生命的长度不会无限延长,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我也不会再去害怕死亡,鲁迅先生还说过[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中国古代各门派学者看待死亡都有自己的见解,我最欣赏孔夫子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看似孔子避而不谈,实际上将生死都包罗其中了,故而,我们一定要善待生命,切莫让[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

小编有话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