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的功效与作用

玳瑁的功效与作用:玳瑁是脊椎动物爬行纲海龟科。别名:瑇琩、瑇琩甲、明玳瑁、文甲、十三鳞、 瑁、瑇玳,有镇心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用于温热病的壮热神昏、说胡话,以及小儿惊风、神昏痉厥抽搐等症。

玳瑁的功效: 玳瑁味甘,性寒。有镇心安神、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用于温热病的壮热神昏、说胡话,以及小儿惊风、神昏痉厥抽搐等症。玳瑁的功效与作用。此外,本品还用于热毒痈肿及痘疮内陷,有清热解毒功效。 作为中药药用的玳瑁,是出自一书,其来源为海龟科动物玳瑁的背甲,是平肝息风药的一种。玳瑁药性甘,寒;入心、肝经,有清热解毒,平肝定惊的功效。药用的玳瑁,一般主产于中国的东南方,如广东省、福建省、台湾等。一般情况下,在捕获玳瑁后,将其倒挂,用煮沸的醋浇在背甲上,净制,去除残肉,干燥。 玳瑁是脊椎动物爬行纲海龟科。别名:瑇琩、瑇琩甲、明玳瑁、文甲、十三鳞、 瑁、瑇玳,甘寒,平肝镇心,神昏痉厥,热毒能清。玳瑁的功效与作用。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足状。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强暴,以鱼、软体动物、海藻为食。 玳瑁制成为药材后一般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长10-20厘米。表面颜色为暗褐色的半透明状,并有乳黄色的条纹,内表面有白色的斑点和条纹,纵横交错。玳瑁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微,味淡。玳瑁有清热解毒、平肝定惊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热病神昏、惊厥、中风阳亢的症状。其中有名的治疗急风中恶的玳瑁丸就由玳瑁、安息香、朱砂、雄黄、琥珀、麝香、龙脑组成。其用法用量与使用方法为一般入丸剂或者散剂,每次9-15克,其中虚寒证无火毒者禁服。而玳瑁炮制一般采用滑石粉炒的方法,即为将滑石粉置于锅中,并用文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加入净制好的玳瑁,拌炒,使表面呈微黄色,鼓起,取出。最后筛去滑石粉放凉 。 不过,如今玳瑁已经被归类为次常用中药,而自1995年起也不在正文中收载本药品。 1、: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 2、:疗心风邪,解烦热。

3、:破zhen结,消痈毒,止惊痫。 4、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玳瑁的作用: 1、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玳瑁丸) 2、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中语:du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旬,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玳瑁丸) 3、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4、预解痘毒,通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勾,温服半合,日三服。() 5、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du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 药理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玳瑁的乙醇提取液,在体外对鼻咽癌患者t调节细胞亚群的t4和t8阳性细胞,仅有微弱诱导作用。 临床应用 1、预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疮流行时服此,病未发则内消,病已发则减轻。 2、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俣,加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 3、锓风目泪(乃心肾虚热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送下。一天服一次。 功能:平肝定惊;清热解毒 主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玳瑁的背甲含角蛋白(keratin),其中含有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等多种氨基酸;体脂含有月桂酸(lau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山蘥酸(behenic acid),c14不饱和酸,c16不饱和酸,c18不饱和酸,c20不饱和酸,c22不饱和酸,c24不饱和酸及非皂化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