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做“读后感分享”

为什么尝试着做讨论课?我的初衷有几点:一是,带动孩子们在群体中的语言表达热情,二是,开启孩子面对事物的独立思考、观察能力,这是作为一个人异常珍贵的闪光点。如果说在一片群体的海洋中,一个人能够不为世风吹动,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勇敢前行,那么,他人生的价值差不多已[树"对了一半。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人生是一场[成长"的马拉松,不是简单的[成功与否"的标签张贴战。

我们的写作课,也是想给孩子们一个成长空间。为何要做“读后感分享”。甚至可以说,是孩子和老师共同交流成长的空间。孩子们身上太多宝贵的品性值得我们大人来不断反思---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容易被一件小事打动?为什么我们的快乐几乎减少为零犹疑却在成倍增长?为什么要被那么多观念框架束缚思维?为什么?

所以,试着敞开,打开一切,对大人对孩子都如此,[清越写作"试着建设一个和孩子互动交流文学美感的空间,从而避免成为单一的课外补习班。好了,回到我们的[读后感",下面是孩子在美国读小学的陈丁鸿先生关于[读后感"的认识,我很欣赏,家长们不妨借鉴一下---

○只有读得认真,理解到位,才能提笔写[感受"。

○读后感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孩子边读书边联系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历。老师很在意让孩子们读完书后,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真心的感受。这样的读后感结合了小朋友的切身体会,写的更加真切,有感染力。

○写读后感,[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续。为何要做“读后感分享”。所以要写好读后感第一步是要好好去读。在美国的小学,光这点还不够,因为读后感紧密围绕着学校时刻提倡的character tree trait,所以孩子还需要时刻牢记做个好孩子的标准:诚实、公正、友善、责任和尊重。

美国学校没有政治课,对学生的素质品德的培养贯穿在幼儿园起直至高中毕业的整个在校学习和生活中。这是个自始一贯、细水长流行为培养过程。

相关专题